说了这么多年的房地产,今天才看懂这个底层逻辑

2023-06-24      来源:安户网综合   浏览次数:4776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一图看懂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逻辑关系图

 

简单分析二个基本常识


1地方政府零成本拥有城市土地资源以及通过低价征收农村集体土地

2银行有的是国家的也有部分部分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的也有部分是私人银行

1.这个循环图之所以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大量的个体需求才会导致地方政府卖动地房地产上才能卖得掉房子

2.如果个人需求下降比如人口减少或者价格太高购房资格限制收入太低..,则这个循环就会出现问题建设的房子卖不掉卖不掉的话房地产就没有钱还银行那么要么亏本卖要么就赖账

3.政府可以控制需求也可以释放需求其中释放需求的方式可以为
3.1将房子和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绑定起来典型的就是孩子读书有孩子势必就要买房子才能占到好的学校
3.2控制土地制造房子稀缺买得起的人还是愿意花钱买
3.3 地方政府培育好的产业吸引人才集中创造财富收入提高增加购买力
3.4个人预期收入提高才提高购买欲望和能力
如上面3.3所述地方政府想要培育好产业势必得创造创业的条件提供好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人才和资金这些本身也是需要花钱
今年为什么房市突然预冷了呢多重因素重叠在一起
疫情影响经济收入-->购买力下降-->预期还贷能力不足
人口自由落体的出生率-->接盘侠变少-->未来预期价格很难上涨--->投资心态改变
学生人口减少-->学位不再紧张-->学区房价值减少
房地产商高速扩张-->建设的房子太多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购买人群的信心和信任度
全球环境外贸战-->重创出口-->劳务人员回乡--->城市人口减少
老龄化老龄化比例不断攀高-->人口死亡后腾出的房子越来越多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扩展惯性太大开支和债务需求庞大没有替代收入来源各种手段控制房价--掐断了购买力
产业产业升级缓慢--->难以大量吸纳毕业生-->难以获得新财富-->降低购买力

4其他原因...
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交易签了合同之后能够一次性割掉6个钱包的生意二房地产可以做到了
短期来说直接割个人甚至家庭的6个钱包的财富然后地方政府可以快速获得资金进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培育新产业再来反哺个人的工作机会提高收入可以还贷但个人会背负一辈子的压力影响了其他的消费
长期来说降低个人的房子消费支出释放其他领域的消费政府通过税收等细水长流获得资金这种情况导致政府财富积累变慢进而也难以有资金培育各种产业进而提高就业和收入
各种途径都有利有弊但目前看来房地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循环甚至直接阉割人口出生的重要障碍了当前的阶段应该是先降低个人的压力
让个体的能力先释放出来积累财富。作者:秋天的两只小鸡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不知道你是否关注到一个值得你深思的现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社会历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由过去以耕地为主聚集人口的农村,过渡到以产业为主聚集人口的城市。
这次人口大迁移,改变了传统宗族、村庄为主的固定社会关系,过渡到以产业为主的动态松散型社会关系,更是造就了房地产市场二十多年的黄金快速发展,它承载着主要家庭财富,也涉及子女入学、婚姻、安居乐业之大计。

1 为什么房价预测不准?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预测行不通
中国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而当代经济学的理论均来自于西方几百年自由经济的实践总结。所以,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要准确预测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极为艰难的。
过去不少专家大伽,因预测房地产市场频频失误而备受争议,其中著名经济学家徐滇庆曾因预测深圳房价失误,于2008年在《南方都市报》登报向市民道歉。

尽管专家们能从不同维度来分析预测,从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中外发展规律对比,或者与同为亚洲的日本对比等,不管哪个维度都能得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论,但在崩溃论中的十几年,房地产市场却一路狂奔,或最多中途暂歇一阵再度上扬。
为什么他们的预测都频频失误,主要是套用形而上学的经济学理论,或是某个维度的主观推测,而不是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揭示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即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按照缜密的逻辑关系来推断。

下面就从房地产市场的本质属性出发,拨开迷雾,真正从层底逻辑剖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2土地的不可流动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地区差异性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质条件,当你回内地生活时,你会发现衣、食、行的价格在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差不多,因为这些要素可以流动。
如果沿海发达地区肉价每斤30元,而内地10元,很快商贩们会把内地的猪肉倒买一空,价格立即涨到与发达地区只差物流加适当盈利的价位,不可能出现成倍的价格偏差,但住房不一样,深圳的房价是内地某些城市的十倍之多。
为什么?因为内地的房产无法象猪肉一样可以流动到深圳。因此,土地的不可流动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地区差异性。

从房地产的用途看,住宅是住人的,人在哪房就建在哪,但不可能是房在哪决定人在哪。例如在沙漠地带建房,估计没人会去住,空置在那里。但如果有一批人在沙漠长期工作,在那里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一定会建房在那住,至少也会有简易的板房。所以,可以得出房随人建,人在哪房建在哪,这个逻辑是确立的。
人是要谋生的,要就业,所以产业在哪,人就在哪。老人小孩这样的非劳力人口,也会随着产业聚集而流动,留守老人与孩子是因条件不够而出现的暂时现象,最终会到产业的聚集地。所以,本质上是产业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从而带动房地产市场发展,产业容量决定房地产容量。

 

3房价涨跌背后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由人口增量与土地供应决定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其基本的规律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即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从房地产不可跨区域流动性来看,其供应要素主要是土地供应,而不是其上面的附着物钢筋混泥土之类,因为这些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地区差异不大,在此不作赘述。

因此,区域内房地产需求与土地供应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最本质因素,也就是人口的增量与土地供应的增量是不是成比例关系。

影响房地产的价格主要是五种力量构成,分别为:政府,开发商、刚需、炒家、金融。

政府
作为唯一的土地供应方以及房地产政策的制定方,对房地产影响在五种力量中是影响波动最大的。当宏观经济增长下滑时,政府通常会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但当房地产市场过热,影响稳定或可能导致金融系统风险时,政府会采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可以说,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政策有关。

开发商

是逐利的,当市场繁荣时投资会扩大,但市场趋冷时投资会缩小。所以,开发商只是推波助澜的一股力量。

刚需

刚需的多少,由区域无房人口以及人口增量有关。当刚需大时,价格有支撑,当刚需小时,价格缺支撑,而且刚需会演变成投资性刚需,可以说刚需力量是房地产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当无刚需支撑时,区域内房地产有可能自由落地式的下降。

炒家

是搏房地产市场预期增长收益,客观上也是由刚需决定,为什么房地产最低的网红城市鹤岗没有炒家,因为那里缺刚需支撑,而且供远大于求。

金融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内的金融相关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金融管制;另一方面与通胀预期相关,尤其是美联储几轮的量化宽松,有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产生,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普涨。
从以上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五种力量分析得出,长期影响是人口流入,是刚需的多少,中短影响是土地的供应,短期影响是政府相关政策及金融。而人口的流入与产业的聚集有关,所以,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这是最本质的逻辑关系。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房地产发展史

中国商品化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走过了42年,正规军进场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也走过了40年。房屋,是多数人一生中要交易的最大的一笔财富。在这个市场中,曾没有哪个行业像房产、中介行业一样无序、无门槛、遭人反感,其至长期充斥着野蛮和暴力。

能阅读长文的人和只能看短视频的人之间的差距,大过于人和黑猩猩。能用搜索引擎做复杂搜索的人(注意那个复杂),和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之间的差距,也大过人和黑猩猩。并且人和猩猩的差距正在进一步加大。

 

空口无凭先上数据,目前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13%,仅仅略低于零售业和金融业而其联合起建筑业便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高达15%,其带动的相关投资和居住消费支出,更是为经济增长起到了引领作用.

房地产作为支柱性、基础性产业的定位可见一斑,因此很多喜欢分析政治和经济的UP主、商业大佬、经济学家在谈论到中国的经济时,必然绕不开房地产这个话题,更有些专注于该话题的自媒体,时刻跟进的各个城市的房价变化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政策,为购房者和投资者出谋划策。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逐渐对购房话题失去了兴趣。他们不再关心什么学区房、地段,绿化、容积率,公摊面积等与房价密切相关的字眼。

因为在房价高歌猛进的时候,一个又一个从学校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房产消费已经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曾有一个朋友打趣道:“一平方米的房价等于我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我压力很大,然而当它又涨了几倍之后,我的压力突然就没了,很多潜在的刚需其实都是在经历过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后退出了房地产市场,也不再是刚需了。

甚至有点“刚不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阐述房市崩溃论,论房地产泡沫论等,着眼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文章似乎更受我们新生代的青睐,有的人是在寻求一个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机会,而有的人这开始思考起了买房这件事情的本质。

确实,正是因为我们退出了这个乌泱乌泱的市场,我们得以获得一个“旁观者清”的暴防加成,从而再次审视一些问题,正如我们这期话题将要探讨的问题。

买房怎么就成了刚需?“刚需”这个词本来是用来指代购买第一套自住房产购房者,但我们这个问题将“刚需”这个概念扩大化了。

我们考虑的是购房这个行为是否是刚需,从一个人的需求来看衣食住行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于是在很多人的逻辑中,有吃有穿有房有车就属于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既然有房是最基本的需求,那么买房就应当是刚需。

在现实生活中,房产对应的是一个成年男子的基本择偶权,如果你有一套房产才能找到配偶,或者你必须有房产才能获得配偶的认可。那么这种婚配对房产的绑架也使得买房成为了一种刚需。

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刚需”这个词的本身刚需这个词的出现就意味着必然有不是刚需的存在,甚至有时候恰恰是这些不是刚需的存在,而使得刚需成为了刚需。

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问题上来,买房是怎么成为刚需的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它是基本需求吗?抑或是因为买房对我们所处的婚配所绑架?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买房就远远不会是刚需。住的问题是要通过买房来解决的,只有城市人口,拥有宅基地的人和无家可归的人,总有办法解决自己住的需求,而婚配对房产证绑架,本质上也是部分女性对房产的需求,需要通过男性来解决,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对买房刚需的背后是什么?如果你还不明白,可以再看这样一张表2002年到202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从40%以下增长到60%以上,农村常住人口从2002年的7亿4000万人减少至2005年的5亿人,城市常住人口从2002年的5亿600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9亿人,假设城市与农村自然增长的人数相同。2002年至2020年总人口从13亿增长到14亿。则城市与农村分别增长5000万人,扣除各自增长的5000万之后,可以大致得出这近10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了3亿人之多,除了城乡二元人口转移之外,还有城市人口的集中化。

从下面张图可以看出,这些城市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一定是一定区范围内的核心城市,但人口的集中只是房产炙手可热的大背景。个人财富才是决定你最终是否对房产有需求的关键一环,农民从住自建放到农村人口转变为对房产有需求的城市人口。形成的整个房产市场外源性输入过程。

 

然而,对于房产限购政策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城市的原住民可不会在拥有一套房产之后就停下脚步,曾经有很多人说,大部分炒房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缺乏好的理财产品,纯粹是在FART(放屁)!即使有好的理财产品,那么这些工薪阶层用理了财之后获得的收益能够全部消费吗?

外国可能可以,对于中国亿级别的市民来说,那就是买啥炒啥,根本不可能消费得完,所以说最后的最后那就是买第二套房,没有更好的选择。当然,买房的人看到的仅仅是房价一定会涨,未来用收的租就可以还一大部分贷款自己工资还能剩不少,他们当然可以考虑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承担着代价,是谁在租他们的房。

但这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对我们父母辈的人来说,追求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是理所当然的。多一套房也是自己用钱买的天经地义。然而,那些在房价面前望而却步的农村和小镇的大学生们不可能不考虑,他们想来想去想破了头,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不努力,是这个城市不想要我。

 

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手持多套炒的当然有,他们也可能以为自己干预房地产市场,但实际上他们的影响很有限,对于一个以“亿”为单位的大市场来说,即使其中有一半的人只决定买个二套,那最终房价反映在市场中就会上涨50%,而一个人即使有心去控制市场,他反而很难产生大的影响,这个证明很复杂,有兴趣和一定基础的小伙伴可以用市场的一般均衡去求证。这里就不解释了。

说到这里似乎房价的根源还是城市化,农民的儿子要进城小镇去年要去大城市,新增需求催生出来的新房子却不是新增人口专享的。而是被城里人跟着一起买,后来的农民儿子和小镇青年继续在市场里表达需求,城里人买得更欢了。再后来的农民儿子和 小镇青年已经买不起了,于是城里人开始把房子挂出来,让你帮他们还房贷了。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逻辑和本质。

以西方城市发展的理论来说,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正常趋势。但,我们实际上对这样的话并不感冒,他们哪里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进城?城里有地铁、城里方便、城里有工作、城里有情调。是这样吗?

不全是,城市发展的快啊,有的城市几年之内已经修了五六条地铁,村里也只不过是通了两条水泥路而已,我只需要咬咬牙买一套房,我就坐上了城市快车,我闭着眼睛也能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这是大家挤破头都要进城购房的根本原因,即使国家从20世纪以来就想通过投资农村建设西部的方式来缓解人口加快聚集的趋势,但毕竟城市发展涉及的既得利益者是千万级别的,而且他们还处于各大城市的关键岗位和决策层,他们形成的合力不仅吸引着精神新市民,也挤占周边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

最初,我以为是因为村里种地的生产力低下,城里人生产力高,所以他们发展的快,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曾有着很多工厂的三线城镇也开始凋敝了,他们比处理发展的快,但是省会比他们这里发展的更快啊!我于是开始想是不是省会人比我们三线人生产力更高?当我来到大城市之后,我发现生产力高的是大城市的三线人。真正的大城市人每天只需要工作6个小时。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又开始思考,手机屏幕前的你也跟我一块儿思考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社会剩余是谁创造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劳动也能分得社会剩余?因为他们垄断的某样东西,这里的垄断已经比较难理解了。这是一种综合着信息、物质以及人脉等等资源的生态位。

而且也并非只有垄断和不垄断两种状态,有的人离得非常近,有的人离得有点儿近,有的人离得有点儿远,有的人离得非常远。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们已经很难用道德去谴责了。因为每个人多少都沾点,已经上车的人正在享受,正在上车的人憧憬上车以后的生活,还没上车的人挤破头想要上车,说了这么多之后,我们想要探究的问题都应该更加清晰了。

但还有个问题想说清楚,为什么进城就一定要买房?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比较简单了,这个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子女受教育问题,这也是很多买房家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城市快速发展的红利,我只享受十几年是没有用的,每个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可继承的城市居民身份,而当地的房产就是城市居民身份可继承的重要保障,甚至是城市跃迁的跳板。所以大家都要买房,大家都要比别人发展的更快。

看到最后,总有一些人的发展权被你无心的剥夺了。你们可能素不相识,但他们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在看了几年初中课本之后就进城打工了,他们住在城郊出租屋,他们有时会给你推销牙刷、保险甚至送外卖给你。总觉得他的眼睛很浑浊,但你不知道他们曾经有着怎样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你可能也并不关心,有些人会在文章留言里感谢爸妈把自己生在北上广深,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出生在北上广深。当然出生在北上广深的人绝不会因为自己生在北上广深就止步于此,一线城市的人也绝不是城市跃迁的终极目标。

 

 

他们的中间目标是欧洲跟美利坚,说不定未来外星人能征服地球之后,他们又会变成献祭同胞改造自己的精神外星人。当然,我并非是一种地域歧视的角度在探讨这件事,在一线的中产阶级中不泛一些家风淳厚、根正源清的有识之士,他们不仅励志为国也心怀天下。

但一个现实就是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周围人都在走的路,并且受着小圈子价值观的约束,在“谈笑有哈佛,往来无郭楠”的环境下,做一个心怀天下的另类太难了!同样的,农民也逐渐开始被隔壁邻居讲了自己儿子在城里买房故事心动。

三四五线的人看着知乎、抖音上年薪百万的回答,也对大城市产生了向往。教育公共产品、高考、高等教育、就业、买房、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共产品,形成了闭环,每个人都上每一个环节付出着高昂的代价。即使收入相对高一些的人,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耗费了大量心血,而卷输了的人在他们看来就不得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牺牲的时间大都供养了一些华而不实之人,我们也并不甘心如此,当然抱怨归抱怨,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搞出一个解决方案来。


4 楼市调控背后的底层逻辑产业聚集 带动人口聚集形成市场供需失衡
上述已从土地不可跨区流动性推演出房地产市场地区差异很大,得出了政府因城施策措施,因此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判断只能着眼于区域性,而不存在统一的规律,这是房地产市场与其它市场最本质的不同。
 
上图示是按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分不同区域,核心是最火热的,代表北上深广一线城市,是房价最具支撑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是某一城市的核心区域向与周边递减的需求层次划分。
人口总体是向核心区域流动,形成虹吸效应,强者恒强,本质上是产业聚集形成的人口聚集,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增量的堆积,而土地存量却相反,越是核心区域,土地越是稀缺,供地越是减少,出现了需求与供应的巨大矛盾,既是需求越大,供应反而越少,这是房地产市场区域严重分化的根源。

 


 

5 房地产市场的4个误区分析 给你拨开迷雾,看清房地产本质
1、中外对比误区
不少人在分析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时,常会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四倍,但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发达地区的房价却比中国一线城市低很多,由此得出这些地方房地产存在很大泡沫,风险很大。

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忽略了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国家性质,中国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是公有制,金融命脉也是国家管控,不允许因房地产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人口基数,中国有十四亿人口,美国人口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土地面积却与中国相当;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化很大,可以说在中国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程度,基本上是按欧、亚、非梯度排列,这样地区发展不均匀,导致巨量人口往大城市涌入。从人口基数看,印度与中国相当,也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印度孟卖的房价按照人民币计算也是单价从7万~12万元,不会低于深圳、上海,同样新德里房价也不会低于北京。

2、房价收入比误区
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房地产市场泡沫最大的误区在于忽略了购买力的流动性,以及在中国房地产持有成本低,正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才导致富人集中到一线买房置业,3、4区的富人替子女在1区买房是普遍现象,山西煤老板的子女大学毕业后,通常不愿在煤城发展,而是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所以,房地产的购买力,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不是当地就业人群的购买力,加上有些灰色收入通过购买房地产的途径,使收入合法化,也是重要的购买力量。

3、房价租售比误区
如果单纯从租售比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产租金收入,远没有把房产变现放在银行存款收入高。但从增值角度看,持有房产比持有存款更有诱惑力。房产有一个重要的非金融属性,那就是社会文化属性,中国是传统农业文明国家,安居乐业的思想根植于国人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才有归属感,再者大城市学位紧张,而住房的积分是最高的,可以拥有优质的学位,这些因素驱动力远大于金融的驱动力。

4、房地产投资分析误区
传统的房地产投资分析,通常是把当地人口、经济收入、交通、配套、学区、房地产价格、在售房产的去化率等作为衡量区位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却没有把产业发展趋势作为重要衡量价值指标。
一位称职的房地产总经理不应是工民建专业,因为工民建在房地产价值中的贡献率很低,区位好的地段,再怎么样建也可以卖个好价格,相反区位不好的地方,不管怎精雕细刻,也是由土地价值决定,而土地价值是由产业发展决定,因此称职的总经理应是熟悉产业的投资专家,是经济分析专家。

许多房企包括TOP百强,很多未把产业趋势列入投资价值的主要分析要素,东莞松山湖暴涨的原因,本质上不是炒作,是因为华为的终端基地迁移到此,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在松山湖集群,可以说,未来松山湖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硅谷”。
总而言之,房地产投资价值是按照黄金—白银—黄铜—黑铁不同时期发展呈现资产投资回报率递减趋势,区域分化严重,目前一线城市还是白银时期,二线由白银即将进入黄铜时期,三四线已进入黑铁时期,基本没有太多投资价值。
安户网安户网全民小程序
 
房地产市场整体增长已由量到质,由正到负,利润由高到低,由增量到存量改造,行业由分散到集中,形成产品多层次市场供应格局,尤其是一线城市未来的房地产供应将会以安居型商品房、保障性经济实用房、廉租房为主,可以说房地产暴利时代基本结束,已由资产升值到资产运营时代,房地产管理由粗放型到全面精细化时代,房地产承载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的主要财富。(部分文字来源 文/熊云桂,正瑞咨询。作者是管理学博士、独立经济学家。)
欢迎锁定安户网小程序聊聊房地产的那些事,欢迎提前关注!
生活网平台生活网平台
 

打赏
凡注明"来源:安户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安户网】

相关文章

0相关评论

新闻排行

热点楼盘

更多